2008年5月7日

搶救古文 為難今人 ◎藍士博

政大臺文所碩士班 藍士博
(原文刊載於2008年5月6日自由廣場)
  搶救國文教育與搶救「古」文雖只有一字之差,但所代表的意涵卻天差地遠。該聯盟反對白話文與文言文各佔五十五%與四十五%的課程比率,並動輒以「去中國化」的汙詞將九八課綱予以汙名化,卻無法解釋為何文言文就比白話文更能代表中國、更能夠可以蘊涵「博大精深」的傳統文化(原來白話文不是「中」文)?
  事實上,余光中本人的作品近年來早已藉著課程安排、教學與測驗等模式,成為臺灣新文學的經典作品。我們從全教會於二○○七年提出余光中作品在近五年大學學測與指考題目中總計入題五次,也就是百分之百的超高比率,建議考題能否更多樣化的新聞中發現:「國、高中的國語課程是一個國家的文學教育能否向下扎根的最重要關鍵。」
  於是,我們發現:作為新文學典律創作者卻反過頭來壓縮、打壓新文學的成長空間,以文化的理由來遮蓋自己再明顯不過的意識形態(守舊)、政治(統一)立場。捍衛古典文學的余光中,實際上不外乎也在鞏固自己在新文學中的霸權。因為一旦古典文學從過去便被建構出來的「優越位置」沒有被打破的一天,其新文學典律的地位也自然沒有遭受到挑戰的任何可能。利人也利己,何樂而不為? (作者為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研究生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